[15]《王弼集校释》,1980年,楼宇烈校释,中华书局。
同类相感为个体生命之间的连接提供了可能,通过这种认知方式,不同的生命个体得以联系在一起,从而形成一个社会共同体。在这个意义上,亲亲之感就不是一般的感知,也不是从普通的情感状况来申述人的自然状态,而是包含了很强的超越性和神圣性,是对人的存在的根源性之思,这就为基于人伦理解的道德情感奠定了一个形而上的基础。
这也许便是蒙先生所讲的人是情感的存在命题的要义所在。人的生命所自出,人的存在价值的根源性何在?确立人之为人的主体性又是什么?这些先验存在的追问,只能从亲亲原则来加以理会和说明。既有口之于味同嗜、耳之于声同听、目之于色同美的同然之感,又有面对亲亲关系时的超自然感觉,它是本之于理、义的心,而不是感官。这样一种哲学思考,和回到中国传统文化,从历史上的一些资源、从儒家思想的特点入手,来重构当代哲学的问题、对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做出新的阐释,无疑是有价值的。万章引了曾子的话父母爱之,喜而不忘。
在这种情况下,情感何以能成为本体或者成为哲学理论的基础?由此,蒙先生的一些思考和说法,包括给情感以很高的定位,讲人是情感的存在。万章问:舜往于田,号泣于旻天,何为其号泣也?孟子以怨慕答之。无、自然、虚一而静都是精神的境界,是有无限妙用的心境。
西方哲学是由存在上讲,从存有论、知识论上讲,因此将无当作一个存有论的概念。道家对此感受非常强,从这里就讲出一大套道理来。假定你的心境为这个方向所限制,就不能用于别处,这就叫「定用」,以道家的名词说即「利」。静不是物理学中相对的运动和静止(motion and rest)的静,而是绝对的心境,是定,是随时将心灵从现实中超拔出来,浮在上层的一种境界,是精神的(spiritual)。
造物主把Idea这个form加到matter上就成功这个东西。无所显示的境界,用道家的话讲就是「虚」。
解脱用于佛教比较恰当,道家没有这个名词,但后来有洒脱之类的名词,意思稍有不同。道德经首章说「常无欲以观其妙,常有欲以观其徼」。假定一条鞭地向看一个方向走,动者恒动静者恒静,动永远依直线而动,就没有玄。用道家的话讲,实践的所表现的就是解脱、洒脱、无为这一类的字眼,是这种智慧全部透出来以后,可以函有一个实践的存有论。
为什么还说「道生之德畜之」呢?为什么又说是消极的意义呢?这里有个智慧,有个曲折。从天地万物的开始(beginning)说,是始于无。社会上有许多社团,整个社会的充实饱满,一切的活动作业,都是各社团自己在做,照拉斯基(Harold Laski)讲的国家哲学,政府的作用只是co-ordination,调解冲突而已。平常讲辩证以为只是个方法,只重视它发展的过程,其实把分解消化掉,意思不就深一层了吗?它既profound又是mystery,就是道德经中所说的玄。
所以任何大教都以智能为目标,而不提供知识,智能的不同就在把知识、观念的系统、意念的造作化掉。无限心原是虚一而静,无声无臭,没有任何朕兆的,徼向性就代表端倪朕兆,就在此处说有。
现在只简单地如此说,以后将有机会较详细地讲。道家首出的观念,不必讲得那么远,只讲眼前就可以,它首出的观念就是「造作」。
其实玄既不浅也不隐晦。玄才能恢复道的具体性,即道的具体真实的作用。自然界的现象都在因果关系里面,你靠我我靠你,这正好是不自然不自在,而是有所依待。凡是意念的造作都是一孔之见的系统,通过这些孔有点光明,但周围就环绕了无明,只有把它化掉,才全部是明,智慧就代表明。假定有人问:老子所讲的无是什么意义的无?应如何答复?这就需要对中国的文化生命和所发出的智慧有相当的理解才行。其实并不是你的徼向性真正能创造出这个杯子,还是它自生自在。
道家的道和万物的关系就在负责万物的存在,笼统说也是创造。所以做那部书名曰The Decline of the west(《西方的没落》)。
道家这一套出自中国的文化生命,发自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,完全从人生上讲,很真实也很玄妙,作用更大。道德经说「无名天地之始,有名万物之母。
没有具体的内容,只看无自己(nothing itself)就只是个纯粹的普遍性。就像佛教的去无明一样,到成佛时才能去无明。
一有徼就有一个方向,即徼向性,一有徼向性就有突出。道家很完备,无是本,但并不只讲无,将生命抽象了只挂在无也不行,一定要无、有、物三层都讲才完备,才显其全体大用。庄子也说:「生天生地,神鬼神帝」(大宗师)。所谓成熟、炉火纯青的时候才有这点味道,可见需要很大的工夫,可见人生在此是很麻烦的。
这种形而上学因为从主观讲,不从存在上讲,所以我给它个名词叫「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」。什么叫「纯粹的普遍性」(pure universality)?为什么我们可以用黑格尔的这个名词来说挂空阶段的无?即为什么我们可以用纯粹的普遍性来说在抽象状态中的无?无是本,当然是普遍的(universal),转成名词就是普遍性(universality)。
老子就这样看周文,儒家当然不这样看,所以说「礼仪三百,威仪三千,莫非性情中出。所以讲无为函着自然这个观念,马上就显出它的意义之特殊。
道家讲的自然就是自由自在、自己如此,就是无所依靠、精神独立。我们平常起现一个观念,不一定要有个对象。
因此要扣紧文化生命讲,凭空讲就不切,而且对于其观念决不能有相应的了解。西方人或一般译者把它译成inaction(不动),这是完全失指的。所以说「无为而无不为」(三十七章),无不为是作用,无为是本。有时也可以没有对象而突然间自根源上创发出一个观念来,这就是创造。
任何人都要使自己的生命超越一层,要用点功训练自己。所谓觉悟,就是要把人的纵贯线唤醒,这才是生命的扩大。
拿现代的话总起来说就是自然生命的纷驰,生命向四面八方像马一样的跑出去了。所以辩证只能用在人生的实践、精神生活方面,离开这个层面讲都不对。
这次所讲就是如何了解道家的系统性格,大体都写在《才性与玄理》一书中,去看一看就知道,再看看老子《道德经》就能了解。絜当合讲,矩是方形,合成方形天下才能平。